您现在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> 宣传教育 >> 廉政史鉴 >> 正文

欧阳修幼学

      古人说,“无事此静坐,有福方读书”,那种怡然自得之态,如其人可见,其声可闻。扬州自古以来就有好读书的传统,始于何时,源于何人,无法确定。不过董仲舒任江都相,其好学传统对扬州的影响应是确定无疑的。唐代,扬州为东南重镇,节度使皆以道德儒学,如高适、杜佑、李绅、高骈等一时学士文杰相继。宋代,学风四起,风靡扬城,形成特殊的“文章太守”现象。

  说到“文章太守”,不少扬州人都会想到北宋时期政治家、文学家、史学家和诗人欧阳修,他饱学经书,博学多才,有人用“才高八斗”来赞誉他,恰如其分,并不过分。

  欧阳修热心公务,勤政为民。闲暇之余,无非酒一壶、琴一张、棋一局。他一身清廉,家中最值钱的莫过于一千卷金石遗文,一万卷藏书。书,是他最珍惜的财富,读书,成了他终身的所爱。他乐于待客,为人风雅。时常邀来一群诗友,点一支清香,弹一阕琴曲,读一卷好书。在他看来,这样的读书之乐,天上人间,夫复何求。

  有人会想,欧阳修饱读经书,一定出身豪门。其实不然,对于童年时代的他而言,书,是奢侈品,读书,是一种奢望。

  欧阳修4岁丧父,与母亲郑氏艰辛度日,请不起私塾先生,只有靠母亲进行“家教”。母亲没有钱买书及学习用品,就靠写“地书”教他识字、练字。所谓地书,就是用荻杆在沙地上教他认字读文。写地书方便、省钱,对于穷人家的孩子,不乏是一个好办法。不过,一阵风吹过,写好的字就会被沙子填平。因此,这对于四、五岁的欧阳修提出了一个苛刻的要求,那就是“快写、快念、快记”,日久天长,练就了“书写如飞,过目不忘”的本领。他天资聪颖,又刻苦勤奋,满口诗赋,文笔老练,他的叔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,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:“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,此奇儿也!不唯起家以大吾门,他日必名重当世。”

  欧阳修10岁时借到《昌黎先生文集》六卷,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名篇精选。欧阳修爱不释手,日夜抄写,待还书时,已熟记成诵。他的读书方法似乎显得有些拙朴。在日后有书可读的年代,他精心挑选了《孝经》《论语》《诗经》等十部书,然后制定了严格的熟读计划:每日300字,三年半完成;背诵的计划则是每日150字,七年烂熟于心。不要以为这样的速度太缓太慢。其实,关键就是持之以恒,一日不怠。欧阳翁这样说:“虽书卷浩繁,第能加日积之功,何患不至?”

  任扬州文章太守时,已过不惑之年,崇尚诗文的扬州,为他提供了静心读书的条件,而可极目远眺江南山水的平山堂,为他的读书营造了绝佳的优越环境。

  欧阳修在扬州留下的,不仅仅是卓越的政绩,而且留下了朗朗的读书之风。

  众所周知,扬州地处江淮平原,没有高山,只有一脉隆得不算崇高的土丘。然而,就在这土丘之巅上,有一座名闻遐迩的平山堂。曾记否,有多少文人追寻欧阳翁足迹,作客山堂,聆听“坐花载月”的故事。每当丽日晴和,人们站在堂前,放开眼界,江南诸山,来与山平;皓月当空,一杯清茶,侧耳凝听,满城书声,与之和鸣,不乏风雅。(王兆根)


上一条:古代清官的离任
下一条:朱德:新中国第一任中央纪委书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