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> 宣传教育 >> 廉政史鉴 >> 正文

白乃贞 秉公取士,不以贿免“罪”


白乃贞

白乃贞(1618-1683),字廉叔,号蕊渊,又号慭斋,明万历四十六年(1618)出生。天资高妙,家学渊源,勤奋刻苦,酷好古文词赋,十五岁即入县学,被誉为“神童”。清顺治八年(1651)中举,翌年殿试登进士三甲26名,授翰林院检讨,任顺治大训纂修官。康熙二年(1663)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,择优取才,守正不阿,遭权贵诬陷,罢黜归里。著有《慭斋存稿》。


书香传家 世德清风

清涧城东五里处,有一个古老的村庄,曰“倒吊柳”。倒吊柳白家,家学渊源,妙于翰墨,书香传家,世德清风。

白家子弟白乃贞,作为清涧历史文化人物代表,不仅著述甚丰,《慭斋存稿》被载入《四库全书总目》,而且为官清廉、造福一方。当年,他遭受落榜权贵诬陷而被“罢黜”之后,发出昂然慷慨之词:“我辈秉公取士,而以贿获免,日后何以自白?”

这刚正不阿之语,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,古今流芳。

白乃贞曾祖白璧,曾任绛州(今山西绛县、新绛一带)知州。据记,为息盗安民,白璧不仅引导官吏捐俸献款,还召集人员垦耕一大片毗邻大道的土地,广筑农舍,设立村庄,并将新村命名为“白家庄”。绛州百姓交相称颂,竖碑勒石为记。

祖父白成文,曾任闻喜(今属山西)训导。

父亲白曰可(15901660),原名白篆,字羲画,号衷葵,书室名“敦本堂”。白曰可豪爽宽和,尊老爱幼,博闻强识,酷爱文学,每试独居前茅,名噪一时。万历四十年(1612)中举,四十七年(1619)会试不第,遂饱览海岱之胜,随父客居河东。父卸任还乡,白曰可不乐出仕,翕然同归,隐居山村,矢志于教。他同情里人疾苦,每遇荒年,虽然自己并不富裕,仍慷慨解囊,乐于相助。其著述甚富,明崇祯末年编辑平生诗文,结集《敦本堂全稿》近百卷。清顺治年间,由季子白乃贞迎往京都,携友览胜,宴饮赋诗,健于杖履,复有《燕台集》数卷。顺治十七年(1660)逝世,门人私谥文靖先生,时任知县廖元发命其为乡贤。白曰可育有四子,乃意、乃建、乃贞皆长于文学。

仲兄白乃建,清代诗人,著有《长安游草》《甲葵集》《雪楞集》等多部诗文集,并为顺治《清涧县志》主纂之一。

白乃贞就成长在这样一个被浓厚家学笼罩的书香氛围里,耳濡目染,勤思苦读。他居之人上,受之人尊,依然不敢懈怠,废寝忘食,秉烛攻读。顺治九年(1652),已经中举的白乃贞,带着父兄的重托,带着乡人的期望,进京赶考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他顺利考中进士,授翰林院检讨,任顺治纂修官,开启了一生的宦海之旅。

秉公取士 不以贿免“罪”

“人以孝悌忠信是教,家惟礼义廉耻是尚。”白乃贞乃孝子慈孙,孝思不匮。当年其父幼患足疾,久治不愈,时有所发,白乃贞常用豚蹄沸汤烫洗,“濡手于釜,釜不去火”,双手糜烂,从不知苦。父母双亡后,乃贞例归守丧。顺治十八年(1661),清世祖早逝,白乃贞沉痛惋惜,服丧期满,不愿赴任。朝廷不舍,强行起用。

康熙二年(1663),白乃贞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。他择优取才,守正不阿,贫寒学子拍手称快,落榜权贵却无中生有,诬陷他有舞弊行为。白乃贞罢黜归里,同僚备受牵连。挚友劝其行贿以免“罪”,他俨然一身正气,慨然回应:“我辈秉公取士,而以贿获免,日后何以自白?”拂袖而退。

数年后,白乃贞冤案昭雪,同僚多被起用。朝廷不舍其朝廷不舍其才,再次下诏起用。白乃贞辞而不受,继续留在乡里,诗酒耕读,勉学亲授。

其诗为证:

荷锄培美种,抱瓮息机心。

相招文字饮,共醉水云边。

白乃贞知识渊博,教授有方,他开书院,办学堂,倾心教育。在他的熏陶下,门生后代也多擅长诗文,热心教育,当时,清涧县考取举人者多出自白乃贞门下。

白乃贞长子白誉,字髦公,号阔庵,素负大志,善词赋,工草书,六进考场,仅得例贡,遂放游江汉,历苏赣齐鲁,与名士相唱和,红极一时,著有《阔庵集》;次子白訚为康熙四十四年(1705)举人,巩昌府(治今甘肃陇西境内)教授。孙辈庆纶、庆绂,分别作有《晴岩集》和《方来诗草》。

很多年过去了,清涧城东白氏旧宅大门上,仍留有白乃贞亲自撰写的门联:“勉学亲耕真事业,存心积善旧家风。”门匾高悬“世德清风”。这一祖传楹联,尽显白氏家族绵绵瓜瓞、诗书传家、门第振兴之道,清白风骨,以彰后辈。白氏族辈,得道之后,从不忘朴素之根,乐善好施,崇廉尚德,品德之高洁、家风之清正,世代继承,一脉相传。

白乃贞故居

为诗真朴 善学香山

白乃贞为官清廉,一生撰写了大量诗文,文若其人,蕴藉深至。

白乃贞的文学生涯,始于顺治年间,黄金时代在康熙初年。罢归后,甘于平淡,家无儋石,“荷锄培美种,抱瓮息机心”,同人民群众日趋贴近。同时,他回归自然,风尘仆仆,饱览秦、豫、皖、苏、浙、赣、鄂等地湖光山色、名胜古迹。在旅途中边构思,边创作,朗吟诗作,申旦不倦。归来后,安居山墅,不人城市,“相招文字饮,共醉水云边”,认真推敲诗稿。

白乃贞工诗文,诗学白居易,真朴淡泊,不加文饰。他的诗章题材丰富,或爱国忧民,或憎恶丑恶,或讴歌壮丽山河,或赞誉美好生活;艺术上“淳泓含蓄,蕴藉深至”“叙述真朴,不加文饰”。清朝翰林余恂推其“为诗真朴,善学香山”,盛赞白乃贞诗文极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之风骨。

《清涧县志》记载:乃贞著述甚丰,多失之于兵火,曾有《慭斋存稿》二十卷藏于家;康熙八年(1669),诗集《慭斋存稿》(四卷)付梓行世;乾隆四十七年(1782)七月,被载入《四库全书总目》,后被收录于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》,奠定了他一代文学家的地位。

除了文学上的成就,白乃贞的史学造诣极其深厚,尤其是为陕北地方志事业做出很大贡献。他先后为《清涧县志》《陕西延绥镇志》《延安府志》《米脂县志》作序。康熙十八年(1679)和二十一年(1682),分别鉴裁重修《延安府志》和《米脂县志》,桑梓之情,跃然纸上。

康熙二十二年(1683),白乃贞溘然长逝。

如今,墓碑上“皇清翰林院检讨蕊渊白公之墓”字迹漫漶,白乃贞不“以贿获免”、勉学亲耕的为官处世佳话,却历久弥香,更显深邃。

清涧之清,清于清白之儒;清涧儒者之清,当以白乃贞为上。



上一条:“实事求是,不尚空谈”的好书记
下一条:帅孟奇:讲面子是保不住面子的